企业微信要杀随缘广告
这是半佛仙人第160篇原创文章
企业微信已更新。
在新版本中,企业微信开放了与个人微信互动的链接。 可以添加个人微信好友,并以V(企业认证)好友形式留在个人微信用户列表中。
而企业微信用户可以直接发消息到个人用户的朋友圈,虽然每天只有一次机会,而且还是有次数限制的。
第一次更新这个功能,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,以前只能通过个人微信骚扰你的企业,现在不仅可以用微信,还可以用企业微信骚扰你。
对于许多商家来说,这是双倍的快乐。
当然,黑名单还是一样的操作,没有增加学习成本,很微信。
但转念一想,我觉得这是微信终于摸清了自己的核心优势和价值。
过去,这些价值观其实都是微商持有的。
现在,企业微信需要借助自身的连接能力,重新启动腾讯的战车。
1个
事实上,现在的广告业往往是玄学主导,全靠缘分。
营销的钱花在哪里,效果如何,完全取决于脑补。
在互联网时代,很多企业,甚至是大品牌,其实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做营销。
很多品牌的营销部门还停留在拍个惊艳的广告,然后花钱撒满大街小巷的水平。
他们手里有很多预算,也确实花了,但最后钱只是变成了PPT里的数字,并没有产生真正的价值。
确实有职场投资人是toSB的老板。 毕竟PPT是核心竞争力这个道理在很多公司都已经成立。
但更多的是,没有有效的渠道可以让企业直接接触到用户,给他们选择。
所以即使他们知道很多营销方案都是玄学,也只能选择一个看起来比较顺眼,适合做PPT吹牛的。
总不能拿着老板的钱什么都不做吧?
这样的营销本质上不是商业行为,而是一种形而上的行为。
几乎就像许愿一样。
户外广告,商场大屏广告,地铁创意墙,电梯广告,这一类营销,我统称为随园广告。
所谓离职,就是你不知道用户有没有看到,你不知道用户有没有看到,你也不知道销售和广告有没有必然联系。
它不是无效的,但它是否有效你不知道。
用户触及率是随缘广告的一个谜。
更常见的是,没有办法统计有多少用户看过这些随机广告,甚至是否被用户看到还要看命运。
至于用户看到后是否记在心里,这是一种信仰哲学。
缘分很奇妙。
2个
事实上,业界对乱发广告也有反感。
所以今年的直播电商特别火,因为最起码可以看到数量和销量,PPT可以更详细一点。
但是直播电商微信平台粉丝多有什么用,如果真的仔细研究的话,也可能是个伪命题。
如果乱投广告只是花钱,直播电商对于很多品牌来说简直是难受。
很多人认为网红带来的产品很棒,但真正牛逼的是产品,而不是网红。
现在的用户非常聪明。 他们去主播的直播间买,因为那些东西便宜又刚需。 同样的东西,如果隔壁主播卖的便宜,用户跑得比谁都快。
就算已经有优惠了,只要优惠不是全网最好的,用户就会对品牌和主播不满意。
而且大主播们也很聪明,他们懂得用手中的流量作为筹码与品牌商讨价还价。
很多主播卖的东西真的很便宜。 不仅价格全网最低,品类也是硬通货或高耗品。
比如卫生纸、洗面奶、香皂、洗发水、零食等等,都是大家用的,单价普遍不高。
那些卖不出去的智商税产品,主播是不会接受的。
只带能卖的,已经是很多大主播的共识。
锚越大,对产品选择和价格越敏感。
头部主播基本上都是要求商家签订保价协议,也就是说要求商家保证商家提供的商品价格在N个月内保证是全网最低的,品牌也是经过筛选的。 不符合调性的品牌将不予受理。
你看顶级主播卖的东西都是物美价廉的。
谁不喜欢这样的东西?
商家不太喜欢,真的。
顶级主播能选到的产品,除去给用户的优惠,还能有10%的毛利,已经很不错了。
扣除主播的抽水和入场费等营销费用后,基本就是多付少付的问题,越卖越多。
这些电商直播每次都能给品牌带来非常高的营业额,但这对商家来说是没有意义的,因为主播赚的都是钱。
对了,口碑也是主播。 宣传的时候说某主播在XX小时内卖出了XX万件某品牌的产品。 营业额就这么多。 强,所以有更多的商家推出,挤出更多的利润分享空间。
在这样的模式下,商家也成为被割韭菜的对象,甚至是循环被割韭菜。
而且,这种带货本质上与主播个人能力无关。
任何人都可以出售便宜实用的产品。 一瓶飞天茅台800可以卖完,旁边放个消防栓。 吹嘘茅台卖了多少有什么用?
说白了,能不能卖出高价的智商税品,才是真正考验网红带货能力的核心标准。
但顶级网红不会卖智商税产品,他们只打必须打赢的仗。
没有哪个主播会公布利润率和回报率,这两个才是真正的重点。 GMV本身就是一个很水的数字。
当然,亏本赚,也能赚到钱。
商家赔钱拿到一些引流产品来吸引用户,然后卖掉其他的回血。
但他们很快就发现,这更没用,因为车流是一波,甚至不是一波。
用户看的是主播,是主播的粉丝,不是品牌的粉丝。
锚点在哪里,用户就会跟随。 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只知道主播给了他们一个便宜货,他们就去买便宜货。
一个主播一晚上要带几十个不同品牌的产品,他的粉丝都是同一群人。 几分钟售罄后,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看下一个产品。 该品牌的流量反馈为0。
直播电商火了一整年。 除了几个顶级主播,你认识几个品牌?
所谓品效结合,越来越不流行,越来越没有效果,越来越贵。
3个
商家营销的目的是什么?
商家的目的很简单,投资不是问题,只要能计算出ROI,把钱花在刀刃上,带来更多的利润。
那么如何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呢?
其实,降低成本就是这么简单。
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,商品运输时间越长,保费越高。
在营销中,流量是一种商品。
商家只有贴近用户,将品牌与用户的距离拉近为零,才能消除流量溢价,获得更大的运营空间。
节省下来的流量价格,直接转化为用户的优惠,不是很好吗? 为什么要让中间商赚取差价?
那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品牌拼命做公众号,加用户微信,就连其他电商平台的商家也在拼命引导用户加微信。
就是为了降低流量成本,最短的路径就是最好的路径。
商家真正的基础盘,应该是绕过所有平台,直接接触的那些用户。
而不是想要被其他平台通过的用户。
能承载这个基本盘的基础设施只有微信。
微信的核心能力是低成本、高效率、数据化的连接能力,以及无与伦比的用户基础。 谁不用微信。
在整个商业市场走向存量化的时代,商家和品牌要想在竞争中生存,就必须紧紧抓住C端用户。
注意我的措辞,是牢牢粘在一起,但如果力度不够,可能会被时代淘汰。
因为信息太多,竞品太多,用户的注意力被切割成几十段,稍不注意就会流失。
牢牢抓住用户,牢牢服务用户,牢牢贴合用户心智,牢牢提供个性化服务。
谁做得最好?
说白了就是微商。
虽然微商是一个说出来很容易被人嘲笑的群体,但他们的方法论多年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。
灵活、个性化的服务,快速解决问题,踏实不废话,高效管理客户群体,微商或许不高大上,但绝对是生命力极其顽强的典范。
在存量时代,品牌最缺乏的就是这种活力。
市场已经从B端主导转变为C端主导。
因为供大于求。
谁能服务好C端,谁就有未来。
从用户的角度来看,他们要求企业提供更周到、及时、准确、全面的购买和售后服务,甚至要求更加个性化,为自己的任性买单。
在供过于求的时代,买不是随便买谁,而是关系好才买。
从企业的角度来看,以更好的toC服务抢占存量市场,开发现有用户群体的潜在商业价值,抢在竞争对手之前尽快解决问题,将是下一步最重要的事情之一。
在大品牌进入市场之前,首先实现个性化营销的还是微商。
熟人模式下,微商在客户面前有着双重身份。
他们是提供商品和进行交易的商家,可以以个人身份与客户建立情感联系。
通过微信,他们还可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、快捷的购物和售后体验。
不过,这些个性化营销的优势,本质上并不是微商群的专属秘密。 他们只是将微信作为与客户建立联系的工具。
真正适合做个性化营销的是微信这个工具。
4个
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是,工具并不总是思维的延伸。
在许多情况下,工具会反过来塑造用户的思维方式。
从企业的角度来看,品牌在通过传统方式调研用户信息时,无论是问卷调查、电话调查、网络问卷,还是用户访谈,得到的用户信息普遍失真,用户只会给出商业性的回答。
这样收集的数据只是数据,并不是用户的想法。
品牌在使用这些数据制定营销策略时,难免会出现偏差。
就像电商直播一样,这些营销在流量数据和GMV上是成功的,但用户对品牌的内在认知有没有发生积极的变化? 只有一波GMV,就像春药一样。 此外,这没有任何意义。
但品牌营销的目的是要持久,而且要持续更长时间。
从用户端来看,用户在电商平台上使用平台内置的聊天系统与商家交流时,也很难对商家有“个人”的了解,而是会有意识地代入消费者的标签和商人走,本能地产生对抗心理。
即使用户知道客服是由个人组成的,但这些人都隐藏在一个统一的代码下,每次联系的人都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个人。 在这种场景下,用户很难产生个人信任。
一个代号谁都不会有好感,谁知道萌妹子的ID背后会不会有个大佬呢?
使用微信本身就是基于一定的信任关系。
无论是平时的使用习惯,还是微信朋友圈、表情包等功能,用户在使用微信与商家进行交流时,自然而然会产生与商家建立更紧密关系的基础。
简单来说,你每天都用微信和熟人、朋友聊天,所以当一个品牌在微信上和你聊天时,你很难把品牌当成一个抽象的概念。
个性化营销将解构用户与品牌之间的鸿沟,让用户在品牌眼中还原成人,让品牌在用户眼中具体化。
当一个品牌把用户当成个体而不是流量,品牌的营销和服务就会更贴近用户的需求。
而当用户将品牌视为真人时,信任就会随之而来。
信任来自重逢,当你知道你能再次见到他时,你就信任他。
品牌通过企业微信直接连接用户个人微信,是一个重逢的过程。
销售可能会离开,但用户始终被公司锚定,下一个销售员随时待命接班,让这场邂逅继续下去,保持信任。
当品牌作为朋友,为用户提供咨询、品牌推广、售后保障甚至与用户在微信上聊天时,这个微信代表的不再是商家,而是用户的熟人或朋友。
基于信任的商业模式往往是最强大的。
个性化营销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信任经济。
请做人。
5个
事实上,微信的力量早已被所有品牌所认知。
商家首先通过电商平台接触用户,通过第一笔交易破冰。 其实后面的所有交流都应该在微信上完成。
无论是成交的售后,还是品牌的持续营销,跟单常量都能在微信生态中大放异彩。
品牌方添加的客户微信,相当于品牌方的私域流量,可以一直保持在流量池中。 每天发朋友圈,相当于反复推送。
一旦获得,始终有效,无需一次次为流量付费,这也是个性化营销极具性价比的地方。
微信生态中的服务具有非常高的自由度。
微信本身的基础服务基本可以覆盖品牌的需求。 即使还有没有覆盖到的需求,品牌商也可以完全通过开发自己的小程序来完成。
而且关键是,利用微信生态完成个性化营销,不会伤及品牌基调。
再高端的品牌,用微信营销也不会损害品牌形象。 任何一个品牌的用户群肯定和微信的用户群重叠,因为这是一个十亿用户的产品,几乎等同于互联网。 化身。
在企业微信未更新之前,品牌员工经常使用个人微信添加客户微信,这对品牌员工和用户来说是一种负担。
企业微信更新后,没有额外的中断和交互成本,品牌和用户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。
很多坚持个性化运营的大公司都有自己的会员体系,但是会员APP一直是一种非常低效的行为。
营销中尽可能降低双方的学习和交互成本非常重要,因为任何让用户觉得麻烦的事情都是致命的。
任何认为用户有点麻烦没关系的人都是自称白痴。
如果品牌不使用企业微信,甚至不使用微信生态(公众号、小程序),而是选择其他应用来完成个性化营销,那么问题就会变得复杂。
用户不可能为了品牌营销的目的去一个平时不使用的应用,这是反人类的。
人性怕事。
即使品牌方投入极高的成本,比如补贴、返利等,让用户安装应用,应用的打开率也会非常成问题。
很多品牌强行推广自己的APP,这是典型的心理疾病。
品牌需要的应该是一个已经全面覆盖用户的基础工具,深入触达用户,更好的服务用户。
你不需要做更多,但你可以让自己以最低的成本做更多的事情。
这就是新版企业微信的核心目的。
事实上,很多大品牌已经在使用企业微信,以企业微信为平台承载自己的数字化模块。
沃尔玛用企业微信实现了移动办公,味全在尝试用企业微信完成所有业务活动,江小白用企业微信管理全国经销商,苏菲亚用企业微信为顾客提供陪伴服务,L'欧莱雅使用企业微信进行内部办公。
从营销到整个品牌的完整运营体系,企业微信已经悄然开始承载下一步的业务转型。
6个
企业微信的这次更新,带来了简单却深远的变化。
事实上,个性化营销的概念一直存在,但这种营销方式在传统的BtoC模式中其实很难成立。
一方面,个性化营销需要最真实的用户信息。
但对于大品牌来说,他们的BtoC模式其实是Bto中介到中介到C,企业和用户很难直接沟通。
在通信中,有一个信息失真的概念。 信息传输的中间节点越多,信息丢失和失真的程度就越高。
经过多层过滤后,企业向用户传播的原始信息量难以保证。
用户反馈给企业的需求和意见,经过中介处理后,是否已经面目全非,也很难说。
另一方面,个性化营销需要高效的沟通和反馈。
然而,在传统模式下,用户只能通过电话或邮件与企业沟通,企业也只能通过相同的渠道进行反馈。
最高效的就是打开一个电商APP来拆解。
除非必要,否则不要添加实体。
此次企业微信与个人微信打通,核心意义在于缩短信息传播环节。
企业微信最大程度消除了B端与C端之间信息传播的信息失真微信平台粉丝多有什么用,提高了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交互效率。
更重要的是,企业微信不是一个孤立的产品。
站在它背后的是整个微信,一个拥有十亿用户的生态系统,一个庞大的自我进化的小程序模块,一个自带的搜索能力和一个大数据网络。
我经常讲一个概念。 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竞争中,好创意、好产品固然重要,但已经不能成为决定性因素。
这个时代的商业竞争已经变得非常复杂,单一战场的竞争是不够的。 好创意、好产品的背后,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来支撑。
个性化营销吹了这么久,终于在企业微信打通微信的那一刻开始落地。
无论是互联网企业本身,还是正在被互联网赋能的传统企业,这个事实都不容忽视。
企业微信打通微信后,品牌个性化营销时代终于到来。
无论是营销还是电商,都即将迎来微信带来的巨变。
每个大企业都必须考虑如何用好这个工具。
你自己不用,别人用了,你就废了。
这是企业微信的第一枪,也是打响存量大战的第一枪。
互联网商战的结束或许已经不远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