抖音广告,靠“电商”生存
图片来源@视觉中国
文|里里外外,作者|何锦一,张然然,编辑|付晓玲,雷诺
今年双十一,抖音厉害了。
最新消息,按照目前的走势,大概率超过此前设定的双11目标:1200亿。
其中,今年的重点货架电商——抖音商城,增长迅速。截至10月31日24:00,抖音商城交易量同比增长629.9%;与921推广相比,商品搜索量增长了91.2%。
此前,抖音管理层多次表示,国内广告业务正在下滑。
由此看来,有一种“东不亮抖音是啥,西亮”的感觉。
然而,我们的研究发现,其实这两个变化只是基于抖音集团最大化变现效率的策略。
简而言之,就是“牺牲广告完成电子商务,进而实现商业效率最大化”,同时完成广告业务的进一步发展。
“锅底抽奖”式博彩电商,旨在改变交易结构
“过去六个月,国内广告收入已经停止增长。” 去年年底字节跳动的管理层的话,犹如晴天霹雳,刺激了整个市场。
要知道,去年下半年,快手的广告收入为241.46亿元,同比增长64%;B站广告收入27.6亿元,增长115%。
与业界相比,字节的情况有些离奇。
另一方面,高速机器往往具有明显的惯性,尤其是在大型企业中。一夜入秋,往往意味着别有用心。
对此,市场上不少人解读为字节示弱——看,我好弱,别找我找互联网巨头整顿。
事实上,我们仔细研究发现,抖音掩盖了一个令人震惊的“谎言”。
增长停滞是抖音故意为之。其目的是最大化提取价值链的收益。
据LatePost报道,其商业高管曾在会上表示:“自建电商业务是推高字节商业广告收入天花板的重要途径。”
这样的重心转移与抖音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。
我们知道,要想增加广告收入,无非就是增加总流量、提高加载率、提高价格等(短视频Feed广告收入=DAU*日均使用时长*短视频播放量)每分钟次 * ADload * CPM * 365 )。
可以看出,抖音DAU和时长的增长基本达到了天花板。
并且有迹象表明,它已经开始接触其他字节应用请求流量,比如皮皮虾的跳跃。
加载速度类似。它已经超过了 15% 的界限。持续改进可能会带来体验下降和用户流失。
抖音集团CEO张楠的话也印证了这一点,他将各商家向抖音索要流量的无理行为比作“挖矿”,称这将导致用户流失。
至于物价上涨,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是绝对不可能的。
整体来看,目前的抖音非电商广告已经实现了零增长潜力,未来甚至可能出现收入下滑。
当然,毕竟这么大的体量,扣掉这块、缩那块、挤通道,还是可以保持一定的“体面”的。
但这显然只是“举汤止沸”,并没有办法解决发展瓶颈问题。
于是,提出了“电商”,出现了“从底部抽奖”。按照业务逻辑,我们可以分析这个模型是如何工作的。
通过拆解用户“种草→信息收集→消费决策→交易”的消费环节,我们可以发现,在广告时代,抖音只参与了种草环节。
而电子商务,则可以参与更多的环节。
电商业务增加了消费链的覆盖范围,参与度的增加意味着抖音有了更多的“收费”节点——不仅是广告收入部分,还有交易佣金(可以理解为一种分成广告)等,平台可进行多节点“价值提取”,获取更多广告费。
逻辑上的解释显然没有太大问题,那么实际的实现呢?
如下图所示,从去年到今年,可以看出在抖音上投放广告的电商数量明显增加;
同时,TOP200畅销商家直播的观众有70%被商家买走。
看来,抖音的广告似乎被电商拯救了。毕竟商家70%的流量都是从抖音买的。
企业这样做,显然不是无缘无故的。可以看出,抖音在运营方面做了一些调整。
比如提供搜索场景、商场场景等,打通更多节点。
公开资料显示,抖音电商GMV近两年增长迅速,今年商城上线后,整体GMV增长目标更加激进。
这也意味着内循环广告(叫快手的方式)进入了高速发展期。
上述经营调整在数据中有所体现。据LatePost报道,抖音2022Q1的广告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0%。
当然,这样的调整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,它会让抖音从一个看帅哥、美女、萌宠、搞笑等的短视频休闲网站变成一个电商购物网站。
抖音要成为真正的电商,自然在介绍商家上花了不少心思。
可以看出,为了拓展电商SKU,抖音从去年开始就大力引进品牌和中小企业。
据业内人士透露,抖音电商曾计划将天猫销量前2000名的品牌商家引入抖音商城。目前,本次品牌引进计划已完成92%,接近尾声。
在中小企业拓展方面,抖音快递版在商城首页开通“9元9特价”频道,涵盖家居日用品、个护家居保洁、服装、鞋、箱包等中小企业。
此外,今年双11期间,抖音正在推广“中场”(抖音商城),推广跨店满减、秒杀、超值购买、搜索等玩法,受益对象也直接面向中小规模的企业。
这当然不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电子商务,而是更大的目的是改变市场交易的结构,改变这些参与流量盛宴的人的主观能动性。
两大推流策略下,“挤掉”中小企业价值
通过建设商城,吸引中小商户入驻的措施,意味着平台上带货的中小商户和主播数量将不断扩大。
这样的举措,导致了整个平台流量业务的结构发生了变化。
从平台供给来看,内容平台开通电商广告的流量池明显受限。
如下图,左图描绘了过去单纯卖广告的市场结构;并且由于转向电商,市场格局变成了广告主和直播主争夺现有流量的局面。
而这可能正是抖音想要的。
众所周知,商家在抖音上销售商品通常有以下三种方式:
布局1-100位人才,短视频与产品链接;配合带货主播带货;建立店铺账户,并在自己的广播上销售商品。
为了销售更多的产品,商家和名人都会放置各种形式的广告来引流。
比如购买DOU+,可以将带有产品链接的视频分发给更多用户;可以在直播中购买信息流广告,让更多用户浏览销售画面。
这样一来,平台上的广告主数量大幅增加,明星、中小企业等小B客户也多了很多。
可以看出,抖音将于2021年4月推出电商广告平台“大千江”,整合所有电商广告工具,专门承接商家的营销需求。
但流量池有限,广告主数量增加,意味着流量的议价能力增强。
这里的简单逻辑是,平台原本的获客成本是10元,但是有的商家想自己多卖,所以把出价提高到15元,把流量圈到这里。
其他商家别无选择,只能提高价格。一场比赛之后,平台的整体获客成本可能会增加到20元。
在这样的博弈中,一些商家效率更高,可以实现销售额增长,但也有一些商家会因为效率低下或获客成本高而被淘汰。
其余商家将进入新一轮博弈。毕竟幸存者都是富豪。涨价你能接受,我也能接受,这将推动获客成本越来越高。
因此,从大客户的批发到中小客户的零售,抖音对中小商家的电商广告有着更高的定价权。
除了市场参与者数量变化带来的好处外,还可以平滑经济繁荣对平台定价能力的影响。
正常经济高的时候,大客户和中小客户的预算比较充裕,很容易抬高品牌广告和效果广告的价格。
当经济不景气时,广告主往往变得务实,而用于营销公司长期投资的品牌广告往往最先被减价,涨价的可能性极小。
相比之下,转化效率更高的效果广告效果更佳。
电商广告主的当务之急是清库存和返现,他们更倾向于投入更有效的广告。
比如,今年以来,有明显的商家在抖音上销售淡季库存产品的趋势——抖音数据观察统计,今年7月,在抖音畅销女装前10名,五是羽绒服、大衣等淡季单品。
基于此,只要毛利率为正,他们更愿意接受价格上涨。
这从不同行业的销售费用走势也可以看出。本季度,大多数互联网公司都大幅削减了广告支出。
美容品牌的趋势正好相反,销售费用继续攀升。
华熙生物2022H1财报中提到,公司销售费用同比增长54.68%,主要是公司大力开拓线上销售渠道,加大抖音等电商平台信息流推广力度。
总体来看,市场主体结构的变化加剧了竞争,下行周期利用商户去库存的机会,最终提升了平台的定价能力。
但是,这里有一个错误。如果 Take rate 高,但 GPM(每千次曝光的 GMV)低,则平台无法最大化流量。
其实抖音也想到了这个问题,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——两条推流。
可以看出,抖音的流量分配机制在主播开播后会有两个推流。
第一推流由抖音算法确定,商户可以在此过程中购买公域流量。如前所述,该环节的广告主博弈推高了平台的定价权。
但如果只用广告价格因素来确定直播间的推广,可能会出现“高曝光、低转化”的直播间火爆的情况,不利于平台GMV的提升。
基于此,在第二次推流中,抖音想得更多。
在这个环节,平台会根据商户的交易密度(直播间的观看人数、互动量、交易量等指标)实时调整流量分配,将流量分配到直播间具有更强的转换能力。
单纯购买流量超能力是有限制的。
这样每次曝光都能最大程度的转化为GMV,平台的GPM(每千次曝光的GMV)也能得到提升。
同时,效率低下的商家将逐渐被淘汰,这也将倒逼商家不断提升精准直播和直播运营能力。
因此,在两种分流策略下,商家的价值已经基本被挤出。
当然,从用户的角度来看,电商转化效率的提高意味着更少的干扰,这是一件好事。
概括
在广告的逆周期中,抖音通过电商“大赌注”来锚定市场交易结构的变化,调动流量盛宴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。
在此过程中,参与者的数量和环节显着增加,抖音对产业链价值的剥夺增加,广告低迷在一定程度上被电商拯救;平台上的专家还可以通过短视频推荐、直播等方式增加收入。.
然而,被吸引的商家处境更为复杂。财力雄厚、运营能力强的自然受益;而一些效率低下的商家将逐渐被淘汰。
参考:
晚报,《直播电商天花板逼近,抖音找到新出路》《因为电商,字节广告收入突破天花板》晚报抖音是啥,《抖音,最快的电商公司》达到万亿销售额?《东方证券》《思考内容电商的本质、价值和规模》
更多精彩内容,关注钛媒体微信公众号(ID:taimeiti),或下载钛媒体App